试论中国佛文化的识玉 (416)
识玉观随想(续三)  (370)
西域人文风情系列41 (362)
西域人文风情系列31 (376)
西域人文风情系列21 (367)
西域人文风情系列11 (348)
西域人文风情系列1- (347)
玉雕主席像再次创作随 (367)
玉之缘 茶之味 (2839)
《山海经·精卫填海》 (3711)
        中国和田曙明玉雕艺术厂 >> 新闻动态

试论中国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

发布人:史晓明 浏览 416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7日 打印本页

    
试论中国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
史晓明  陈曙明 

摘要:佛教文化以慈悲众生、牺牲自我、平等合一引导人类社会和人与宇宙自然万物之间和谐共生两千多年,它的生命观“众生皆有佛性”,让人类的生命感知万物而不觉孤独自怜。佛学自然把玉认为与人的生命相同亲合一体,并以相同的“佛性”而互感相通;玉是佛学中因众生大善业形成的有情众生果报之身(人)(即“正报”)所相应伴生的其依存的环境及器物之形(“依报”)。“善”因此成为佛文化识玉观和雕玉观的主旨,这也是中国儒释道融汇的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玉文化所倡导的人之生命积极意义,天人合一,也是生态主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支点”。与佛教相关的玉雕艺术品之所以成为佛文化的载体,就决定它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艺术品,它必含有佛学的义理,对生命的尊重和为度人济世的普世价值而“舍己取义”。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就是探究如何去承载和护佑这种能量,去普渡众生使生命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关键词: 佛性  玉  能量  生态  和谐
和田羊脂白玉观音(背后微刻《心经》)
尺寸:4.5cm×3.1cm;
设计:陈曙明;雕刻:陈曙明、陈晓晶
   日本江本胜博士《水知道答案》用百万科学实验证明,水能通晓人之善恶,并相应以美丽晶体结成有无而与人相合相知,凡和水关联的事物都是宇宙天地生命信息的载体,以我们还不知晓的方式感知人类的善恶,并影响我们生存的空间和生命的意义。佛经有云:众生皆有佛性。玉为无情众生(器世间)之长,天地精华与舍利。玉从地球形成时就与水伴生,今天,时逢本焕长老玉像艺术创作研讨会,在隨州大洪山慈恩寺山中善缘而开,而那块昆仑山塔什库尔干的“佛玉”,也更通晓几千公里外,感知大德高僧、文化大家、艺术大师、各界学者名望前辈等,共聚此处,研讨塑佛像普度众生之法,兴佛学善正济世之行,扬玉学和谐共生之义。               
   佛经有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任何一事物都蕴含着其它事物的能量和信息,宇宙万物一体,彼此不可分割,互融共生,不二法门。
   玉,天地精华,宇宙舍利。它具有:佛学无情众生(器世间)的“佛性”,量子物理学的能量,宇宙学的生命信息,儒道释学“善正济世”的社会功能,更有民俗学中的“玉有超凡的神奇自然能量”,生命学中与水共生洞悉人间善恶……
   笔者有幸从事玉雕艺术二十五年,初时随心所欲,这几年心净守善去雕玉,境界不同。一次,一位好朋友,善良正派的国企副董事长即将退休,他的爱人请我定制一件正面雕有观音菩萨背面微刻二百多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和田白玉子料小挂件,我首先吃斋守戒诵念佛经,心守善念,潜心雕刻,完工后交给朋友时,不知为何突然隨口对他说了一句,如果佩这块玉你忽然感觉它在胸口处发烫、发麻、发凉等等异常情况,很可能玉在用这个触觉的方式与你沟通,你务必停下你自己正做的事,静心想一下,或许有什么事要发生或许免了大难。半年后,奇迹发生,朋友开车从山上回城里,多年工作来回此道,很是熟悉,半路上突然感觉那块《心经》玉件在胸口处发烫,以前佩玉根本都没这个感觉。他想起了我的话,立刻停车,片刻感觉了一个念头“难道我的车有问题?”果然,下车一看,油漏了一路滴在地上,车底部前舱的一大块零件掉下了都快划到地上了。朋友全然不知,顿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告诉我,拖车的维修师付来了说,车再开下去,不定车埙人亡呢!第二天一早,他的爱人打电话给我讲了这个神奇的经历,并说这个玉太神呢。我给她说,因为老大哥是位很善良正直的好人,玉之善性的能量和他亲合呢。
   这件事深深震憾了我,很多玉神奇之事均是传闻道途听说,而我身边好朋友确真发生了。由此,引发很多思考。
   智者敬玉,仁者爱玉,慈者惜玉,雅者赏玉;腐者霸玉,贪者贿玉,俗者玩玉,庸者毁玉。那么,一个采玉人、雕玉人、售玉人、一位玉文化研究者、玉的爱好者等等,与释放玉的自然信息和能量,一定有深层次的关系。

  和田白玉子玉微刻《心经》
一、
   广度众生,济人之难,是佛教主旨。玉如有莫名的能量,又释放出来以善正济世,又同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中以“善”为中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态学的人和自然万物(包括玉)保持合谐平衡与佛文化识玉观和雕玉观又有何相同之处?
   (一)、佛经云“众生皆有佛性”,“草木皆有佛性”,宇宙是万物一体的存在,玉的自然“天性”与人的“主观性”必顺通过“善”和谐共生。
   佛教的宇宙观生命观是自然万物与人类精神相统一的。而日本江本胜博士著名的《水知道答案》一书,用数百万科学实验证明了人类善恶意识与水(物质)通过结晶而相通感知,当水感知人一切爱、谢谢、感恩等(包括宗教)善念时,结晶体完整美丽璀璨,反之恶念相加,结晶不成甚至混浊可怖[1]。佛学重视人的心力对自然界的影响,比如:瞋恨怒怨召感火灾,贪婪无厌召感水灾,愚痴昏昧引起风灾,骄慢胜凌引起地震。《起世经》里,佛陀说有情众生的“共业”是山河大地的形成根本原因。众生的“共业”,形成人类等有情众生的“正报”,草木山石等无情众生(器世界)是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依报”,两者相依共生不可分离,“依正不二”。
   《大智度论说》说,众生造作善恶等业因,会影响相应的器世间。弥勒世界中,因修行十善,其国土盛产各类珍宝。而玉是珍宝中的佼佼者,它也是众生一切善正美德的感召而形成。
   故而,“善”业形成着联通着所有善行之万物。因果使之然,何谓“善”?即众生之“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云:“大慈大悲,就称佛性”。世上一切善爱仁义真诚公正等等,都是以对生命的慈怜与悲悯为其核心的。众生之间(包括“有情”与“无情”之间)因有共同的“佛性”才能共鸣。玉之“天性”自然能量必与人的善的“佛性”共鸣,并使玉的“善”能释放。
   (二)、传统文化的“万物有灵”论,佛学的生命和谐观,“众生(包括草木山玉石、一阐提即不信佛法者等)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依正不二,万物以“善”(佛性)相通。这是佛文化识玉观和雕玉观的核心。
   佛经故事中谈论“众生皆有佛性”的有很多。如:《梵网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释迦。” 《华严经》:“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隋代三论宗吉藏大师 《大乘玄论》:“此明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阿弥陀佛经》还有无情对有情众生的讲法:“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学将器世间的无情生命纳入一切众生之中,平等一如,不二无别,草木土石等皆有佛性也能成佛,因此,我们要象关爱有情众生一样关爱珍惜一切无情众生,包括玉和玉石。
   玉自古被视为人与天地宇宙相沟通的“神物”,玉文化及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天人合一”“善正济世”思想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放异彩的瑰宝。尤其和田玉,千姿百态,形、色、质、性各异,毫无相同,它的原生态的一切形与质,包括风化的表皮肌理、各种沁色杂质绺裂,正是宇宙天地用几十亿万年岁月阐述生命意识、信息和能量的天然形式之一,它是人类无法复制的原生态自然美的形式语言,它是佛学里众生“大善业”所形成的依报,其善其佛性能量之大,无法想象。
   因此,玉更是器世间中国国土里最杰出的代表,更是佛学里众生“佛性”、“善”的代表。我们更应该珍惜慈悲这个资源,用最大的善和佛性才能释放玉之能量。而夸大人的主观性,比如,按市场上对玉的价值及审美的人为标准来审视玉的自然天性,比如隨意按人为喜好艺术标准来切割、雕刻,都会损坏玉的善性、佛性及其能量。
   (三)、这种佛学的识玉观和雕玉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表现,也是同当代前沿的生命现象学、生态主义、生态美学、生态艺术学科一样,在研究自然与人关系中对比中,所呈现出的共同之处,即:自然与人的和谐为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当代研究有机生物(包括人类)(佛学中言有情众生)与其生态环境(佛学中言无情众生器世间)所依存关系的最前沿的学说之一是生态学。其中研究人类精神创造活动(有情众生)与生态环境(器世间)等相结合的艺术,即可谓生态艺术。生态艺术所展现的美、善、真,以及人类的艺术创作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合谐关系,即是生态美学的发展所向。按曾繁仁教授所言,生态美学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2]。”这正是佛学中所说的有情众生与器世间的相融一体“依正不二”后,所达到的平衡合一。
  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与人类相关的“生态环境”,有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等。各种玉石等矿产资源都是自然资源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开采、加工、以及成为艺术品,自然关系到人与它的生态平衡、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等。玉石雕刻艺术,同生态文学、生态建筑学等等,都是生态艺术一种,都具有生态审美价值。佛学在研究有情众生(人类及艺术)同无情器世间(玉)的合而如一,同生态学所言生态平衡一样,所言趋同。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共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道、释学所蕴含的共同精华,也是玉文化和玉雕艺术和当代艺术及生态美学所追求的生态和谐的精神时空的背景。其中包含着强烈的对生命的忧患和对自然的悲悯。《中庸》反复倡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与和是自然宇宙人类文化进展的和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和谐的最高秩序法则,释家也是这样与道家追求这种万事万物的和谐。禅宗,是生命美学,以心悟道,识心见性,是生命本身与宇宙本体的至美境界,“梵我合一”即“天人合一”是禅学的基因,中国哲学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3]。新疆的各种玉石,包括和田玉作为人类生活及整个生态环境里,是能够影响中国人“物质生活”的自然资源。而和田玉并非是无尽的宝藏。不滥采粗制、不浪费资源,这种观念和态势就是生态学及生态美学研究的课题,并对目前人们的过失行为及结果,进行“生态化”运营。这将是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在众生皆有佛性“善”的亲合下,对有情众生(人类)在釆玉雕玉过程中的一切过失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黑格尔认为,随着工艺技术时代发展,越来越偏重技术与工具、概念与法则,人凌驾自然之上的职能和特权,那么艺术终将解体、消亡。玉“体现着自然界原生态艺术语言中的原创精神”,“石头里面有灵魂,当我们隨意切割她的身体,剥去她的外衣,只能让我们感到对自然生命无限的悲悯和对人类盲动性的自责”[4]。其实,这也是佛学中生命安顿之学。每块玉石的形、质、色、性等等自然属性,都是生态环境赋予它的生态个性美的表现,艺术家只能充分利用它,顺承和深化这个自然美,而不是随意改造和割除,才能达到生态美学中合谐平衡的状态。生态美学,尤其表现在它所独具的天人合一,大道一如的大道形上观上。自然美的本质不在于人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佛文化的识玉观和生态美学一样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回归两者浑然一体状态,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态的整体和谐美。
   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同生态艺术一样,因为少了人为刻意的改造,便启迪我们在工艺技术的取舍,不会再为艺术上的表象而执着。诸如:线条流畅多么精到、形象结构多么准确、刀法有多么精细等等,跨越这一切,而直抵人的生命对整个天地自然,对生态原创美的中和合谐的“亲合”上,而到达“物我一体”、“物我相忘”的精神时空里的极美境界。




































《西天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心经》
设计、雕刻:陈曙明

二、
   无论用佛学还是用当代生态美学的观念,重新认识玉文化及玉雕观,都有现实意义。我们用“善”的主旨思想,认识玉中的能源和能量是什么并如何转换和释放?可以进一步认清识玉观和雕玉观等基本问题。
   《华严经》有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成内心而起,依此而行,人如同依五蕴作画,什么法都可造出来。佛学认为一切事物均由人内心所欲而显,并不时改变外部生存环境。什么是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首先,它应破“五蕴”之苦,弃除人类一切欲望,依“大慈大悲”的佛性,才能与玉相通亲合达到一体,释放正能量。再次,佛教玉雕艺术品的形成,并不是象当今市场上的一般工艺品和艺术品那样,设计制作除了符合佛像制式的量度和仪轨外,而更应是实践佛法的一种过程,蕴含着佛学对生命的哲学意义,始终贯穿着佛学的义理、精神和内涵。
   由此,我们不妨再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玉是宇宙天地能量与能源的载体
   1、玉是宇宙天地所造的万物之一,在早期文明中,玉是人沟通天地之神的万物之灵。那宇宙的来源与本体是什么呢? 什么是玉承载的“灵魂”、能源和能量?      
   老子的“道”在当代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著名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非常热且紊乱的状态下一个“奇点”爆炸而来的,这个奇点包含宇宙所有的物质,这个混沌的状态就是宇宙的来源[5]。这与老子讲宇宙来源根本为“道”的状态很相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混沌不清。而宇宙的本体“道”生万物后,用什么蓄养万物生长呢?老子进一步说,道生之,而“德”养育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而德是何物?老子说其性,“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养万物成熟,爱护它们,并且不自傲不居功不主宰不凌驾它们,谓之“玄德”。象我们现在说的,大爱无疆,大善至真等等 (《道德经》五十一章)。这不正是佛学中所言“大慈大悲”“慈悲广度”之类的“佛性”吗?                                
   1980年代末,爱因斯坦的女儿Lieserl将其父写的1400封信捐给了希伯来大学。这是爱因斯坦死后20年才公开的内容。其中有爱因斯坦所言,宇宙一切能源来于“爱”,“爱”的结构破灭,人类社会就趋于灭亡,宇宙天地就会塌陷。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答案》一书也阐明了这一点。这个“爱”就是老子所言的“德”,也是佛家的“佛性”。德育万物,万物由“德”(佛性)而关联和谐构成。无“德”无“佛性”谐和,则万物停止生长乃至趋于灭亡。
   “爱”是“善正”的中心,也是孔子的“仁”的核心。儒家“君子以玉比德,无故不去玉”,以君子佩玉戒行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玉通过君子善正而焕发济世功能,故告诫“君子们无故不去玉”。道家以“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乃至“修”到“国”“天下”,“其德乃丰、博”(《道德经》五十四章)。佛学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慈怀广度,众生祥合,善正济世更是佛文化的核心精神与灵魂。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揭示,物质皆有能量,宇宙一切万物都由一个奇点大爆炸而来,均含有宇宙最初的所有粒子和物质信息[6]。玉与水伴生,“水来自宇宙”,“水能记忆信息,通过地球上循环传达信息”,包含生命答案[7],而生命唯“善”才能长存,玉含有四十多亿年前地球形成的基因和信息。可以说,玉是宇宙天地的能源“德”(爱、善、正能量等)和时空信息能量所构成的载体,也是用数十亿年岁月阐述生命意识的天然形式之一。故此,“德”“善”“佛性”等是玉承载的灵魂、信息、能量和能源。
敬造佛像必为至诚,先将和田玉原料供奉观音像前,净手焚香,诵念心经,一周素斋,以静俗心,方至禅境 ;再进行雕刻。
   2、玉是宇宙天地能源和能量的载体,也是东方文明优秀的传统,怎样才能把这种能源能量完美继承和传递下来呢?
   先验主义大师也是生态主义哲学家卢梭曾说,一个醇香的葡萄洒,美味在之原生态,盛着它的也是原生态由花草泥土等所造的酒器……。生态资源一旦破坏,艺术生态也会同样失去魅力。资源危机是指矿物、土地、淡水等自然资源在人口不断增长情况下逐渐显现出相对紧缺的趋势,令我们深忧的是“人类无限膨胀的物欲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之态也日趋上演”。[8] 玉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就是能源。如果我们把好端端的和田玉,从人为破环它的自然生态里,硬放到物欲横流极端消费的当今,并强加人类自为天地骄子似的“强权”;转而,玉的能量和无比醇厚的“自然之性”这时已殆尽了!它又如何为我们造福呢?
   如果某种能量精神脱离形态或物质依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并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意识,在大悲悯生命的人的眼里,在佛学、生命科学、量子物理、生态主义和生命現象研究领域视角之下,我们任意一个割裂玉的行为和善恶之念,玉乃至大自然都可能因感知而发生其量变或质变。因此,我们会感到,一些事物和生命并不因为它(他她)的形体不存在了,而彻底泯灭于多维度的超时空之外,只要不失去现场的信息纬度,就不会丧失某种精神力量的永存,甚至还超度你灵性的当下存在。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曾记载说,罗布泊大沙漠里孤行的旅客们,常常在风沙声里听到孤魂的悲鸣、有人喊自己的名字、甚至各种乐器的声音[9],还有古战场嘶杀声在一定条件下在古遗址上再现,但我们破坏那遗址和沙漠里那个环境,时空信息因失去载体就可能无法呈现。玉也是这样,它是数十亿年岁月的能量信息载体,当我们想到这点后,我们会再象以前擅自为刀吗?我们必须清晰地明白,在自然界里,玉与石虽然是“无机物”的存在,但它们却是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先前存在,它们与自然界里的其它无机物共同决定了后来作为有机生命存活的基本性质,所有的有机生命形式都是在无机自然的基础之上孕育演化,可以说如果没有无机物就不会有有机生命,相互之间紧密关联。并且无机是有机自然的前提。[10]佛经《楞严经》、《起世经》里有关天地万物形成时,也认为“器世间”(无机物)先于“有情众生”而形成。    
   所以,当有机生命侵害无机生命自然时,必祸害自己,唯有善爱悲悯之情才能至和谐共生之境,才能继承和传递玉中的能源。基于此因,决定在玉雕技艺上,务必尽量保持玉石原生态的天然形态、皮色、质地、颜色等“天性”,慎动工,忌阔斧;尽量少伤其皮肉,绝不能伤其筋骨,言简意赅地表现出人类的“善正”的艺术内容、题材和艺术思想,以善爱惜玉的慈悲心情与玉“佛性”亲合一体,从而真正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一种对玉雕艺术造物观及玉文化鉴赏的新的心灵启迪,也是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金刚经》中说,一切由人贪痴物欲因缘的有为法均为虚幻泡影,过多“人为”技艺和不当艺术观念等均是如此,否则,会损毁玉中的能源和能量。


   (二)、善正是玉文化和玉雕艺术传递的核心价值
    1、佛学中的“众生皆有佛性”,说明了无情众生(玉)与有情众生(人)之间,通过感知意识多维空间相知沟通,善正也由此通达万物。
   根据佛学、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答案》,人的意识意念能改变水的结晶,水用它特有的“意识”而感知共鸣人的意识,这证明意识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万物皆有“意识”(在三、四维以上空间对此可能另有表述,暂由人类的文字表示)。霍金《时间简史》上说,科学理论已知宇宙时空多达十一维的感知空间。[11]
   据《今日头条》等网络报道,2015年科学界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发现。其一是,实验室首次发现另外空间。8月20日,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Universitat Aut□noma de Barcelona)的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制造出传导磁场的「虫洞」时空隧道,并检测到自然界不可能单独存在的磁单极子。因此,科学家在惊讶之余解释道,磁场的一个磁极通过无法检测的途径被传送到另外部位,而这个隐形的传送过程与途径就是超出人类常规三维空间的另外空间,这种另外空间是存在的;二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科学家发现可以改写教科书的生命现象。如植物有类似人那样的神经系统,像感受外界的不良刺激时,表现出类似人心理压力的反应特点。植物不是用简单的物理方式释放气味(化学物质),而是根据生理需要(如御敌)主动排放。有感知是不是有意识呢;三是通过电磁波连接思维。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9月23日发布消息说,该校科学家使用网络在1.5公里距离内,将一个人的思想通过电磁波传给另一个人。华盛顿大学说,该试验是对其2014年思维传感的延展研究,研究者希望该实验能找到帮助失语患者与别人沟通的新方法。这是科技界第一次通过实验证实人与人的思维可以相连。而且这个思维传感实验说明,人的意念和思维是一种物质,可以转换成电磁波传送和接收。
   可见,意识有可变成物质或者改变物质的性质,物质(如植物)有可能本身就有感知意识的能力, 而玉的“意识”是否也可能如此?如果玉雕家随意雕刻美玉,采玉、售玉者、佩玉者物欲横生,其恶欲的意识,就会被玉的能量所感受和接收,就算技艺再高超完美,价钱再高,都损坏了美玉之灵性、能量和“意识”(佛学称之为“佛性”),它的愤闷之“情”是我们仅处在三四维空间的人无法想象的。无论科学如何,佛学就是这样看待万物之间、有情与无情之间关系的。善可以通达万物,凡是与水有关的事物都能与人之“善”共鸣。
   “万物是通过波动而存在”,各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同样的波长的事物会共鸣,人的善的意识也如此。《水知道答案》数百万实例证明,“感恩,谢谢,爱,和谐”等等是宇宙及一切粒子所传递的中心精神和意识。[12]玉是佛学的“大善业”形成,必和人类的“善”共鸣。玉中的“善”能量,感知釆玉人、贩玉人、雕玉人、佩玉人的”恶念”时,它绝不会给这些人亲合,水火不容,怎么能把玉的福报、能量和善正很正常地传递给他们呢?
    2、善正及恶念会通过玉的传播,改变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佛文化的玉更是以传递善正能量为最终目地。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lain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entanglement)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两个粒子(有共同来源)距离多么遥远,一个粒子的变化立即就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即使它们相距多么遥远,它们仍保有特别的关联性。如此现象导致了“鬼魅似的远距作用”(spookyaction-at-a-distance)之猜疑,彷佛两颗电子拥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就像念动咒语)一般。“鬼魅”(spooky)一词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他曾经发现,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action at adistance)在众多实验中一再出现,似与狭义相对论中所谓的局域性(locality)相违背。量子纠缠证实了“超距作用”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本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即使非常遥远几万光年,任何一个粒子有关扰动,那么瞬间另一个就有相应的反应。这与我们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同胞孪生间意识感应)非常相似!
   一块山料子玉被切割雕成几块,各分块所含的粒子,中微子们,即使分开多远,是瞬间可互相感知沟通的。如果一个恶念的人佩带了其中一块,那么另外几块一样可感知这个人的恶念,而另几个相关佩玉人将受到什么影响呢?善恶之意通过万物——包括玉,一定会改变一个能量场,一个人群,乃至一个社会……一块玉传播的是物质名利、恶欲纵生、甚至以牺牲玉的自然生态为代价,大家为追逐财富不择手段,而这一切的负能量,该给人类社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
   玉是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带着150亿年(最新的论断是137.7亿年)宇宙形成的最初信息,包括我们以人的审美专制主义认为的“杂色玉”、“垃圾玉”、甚至玉中的“瑕疵绺裂”反而都是原生态的艺术语言和能量,人类根本无法复制,而这是需要我们善正大悲悯的心灵才能与她们真正亲合。
   很明显,当我们以佛文化的识玉观和玉雕观中的“佛性”——善爱、慈悲等去看待玉的时侯,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那么,在采玉、雕玉、售玉的过程中,佛文化的“玉观”又怎样让玉释放其正能量呢?

《西天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心经》雕刻中
  (三)、加持善念玉及玉雕艺术方能转换释放正能量
   1、玉能与有情众生的“善”相通,有情众生加持有关善的一切观念,可促进玉(器世间)转化释放正能量。
   佛经《楞严经》有言: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若诸世界,一切所……咸有体性。每个物质所含有的性灵即意识,只是我们人类大多在有限的四维空间思维中无法实证。江本胜博士对水的研究亦如此,本来受污染的水结晶很混浊连结晶都形成不了,在几百人共同怀着“水变干净吧,谢谢”的愿望,向水传递“爱的信息”后,结果水结晶变得异常美丽。水能感知人类善恶,当她感知世界人类所有语言文字中的恶念时,结晶图像散乱无法形成结晶,甚至样子惨不忍睹。当感知善意,结晶则整体而美丽。人善良美好的意念有着伟大能量,并和万物沟通共鸣。说明了爱,感恩,善正……一切正能量都是宇宙生命构成的法则。中国古圣贤早在五千年前发现“爱心(仁)乃天地一切之根本”,是最高的智慧。佛陀说:一切法从心相生。人体70%为水,所以善良爱心的人,福运平安健康总是相随,而腐吏恶人结局,九代人都要偿还。大贪污吏,家中几个亿,藏有千种玉,个个大师作品,岂料照样身患癌症,抄了家,判了刑,狱中鬼,万代罪,玉之魂感知着人的善恶,玉(器世间)善的能量只能随有情众生(人)的“善”之性而发。
   《水知道答案》认为,凡是和水有关联的,都复制传递感知善恶。故而,玉水共生,尤其仔玉,都具有善恶分别,意识沟通的能力,这是“玉文化中‘巫玉’的开端”,是人类祖先用生活劳动实践对玉“平安避邪”并沟通天地神奇功能的一种最初的认识。我们现今采玉人,釆玉前别说祭天地山水,大多满脑贪欲,花天酒地,有几次怀着善良,有几次把玉换来财富取一点去回报社会?和田玉从天地自然祖辈和昆仑山水父母的怀抱里,硬被我们如此恶意用撬杠炸药而夺走,玉的感知是以愤怒沉闷的“心性”来到我们如今烦躁的世界。雕玉只为展示人的“酷技”和所谓“艺术观念”,出售获取名利,有几次我们真正以悲悯生命的心情待她?美玉完好的“肌肤”上尽是人工施展所谓的“天工”,依人为标准,去“粗”存“精”,“量”材施“艺”,镂空骨肉,剔除经络,七零八乱,巧技之至,且乐而不疲,一块玉的“头颅”在京苏,“四肢”残留四地,“五脏六肺”掏空不存。和田玉本是穿着大自然赋予的各种色、质、性、形的“自然大美”的外衣,硬被我们人为美丑的标准去剥夺。我们尊重过“她”独一的个性,数十亿年的生命历程,几千年流淌的中华民族文化血液、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生命基因吗?残忍剥去衣裳裸露肌体,惊艳着我们“意淫”的心,唯美玉的“悲离心”残留在昆仑。我们可知无“情”生命的痛楚!而我们无怜悯之情,慈悲之心,大动干戈,可谓善辈?虽“大师”立世,万金成名,若不以善道加持化解玉之愤闷哀伤,玉是感知不了人的善意的,无善爱传递,玉怎能把自己的福报能量传给你我乃至世界?

《西天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心经》抛光完成
    2、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哲学,反对人为过多的技艺,艺术因贵“德”而大道极至。“技艺”最终要通过“德”(善之行)而到达“道”。玉雕艺术同样也必须加以“善”之行“德”的观念才能释放玉的能量。
    儒家说过,人不学不知义,玉不雕不成器(《三字经》),儒学强调人的后天造化,并不是说所有的玉都要雕(不“美”的玉需雕饰成美除外),而且必须全部要靠人为的无过不及其极的精巧雕刻。所以,儒学也强调“美珠不饰,美玉不琢……其质有余不受饰也”,对于大自然的本身就美的玉,否定了过多的人为雕工,甚至一点人工都不要。道学说得更明白,“大巧若拙”“大美自然”,人不能随便采取自己所谓“巧夺天工”破坏改造自然大美,因为你复制不了自然大美。佛家言,大智慧的“涅槃重生”必依于人对生命自然的大悲悯大慈悲心。这些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伟大的艺术家无不对自然生命有着敬仰和悲悯,玉的灵性、信息和能量,会因我们不当而过分的展示欲望——“高超雕刻”而残忍地毁坏或消亡。玉之性要靠人的善正慈悲“唤醒”。玉雕艺术也是如此,求“艺”其实是个“求学达道”的过程,庄子说,一个人如何从“技艺”到形而上“道”的过程,艺从“事”再从“义”后从“德”而后达到“道”的过程。一个佛学之士通过佛经义理善行修为达涅槃之境,一个艺术家文学家通过自己作品或介入生活、揭示生命意义……为时代召唤精神,而达到大善大美之境。这何尝不是通过“德行”善的修为达到了“道”的彼岸。
   善果必有善因,玉雕同玉一样也需要善念加持、福报能量才能转换人;使善者更善,使恶者知善义加持,改邪归正回头是岸,这才是古人强调的“君子无故不去玉”的真义。无善德品性的“非君子”们是不能佩玉的,因为玉福不能赐之,恶念不能加持玉,恐祸害加之呀。只有君子之行的人才能佩玉,因为“善正”释放玉的能量,才能使君子修身后进而治国平天下。人佩玉能使善者更美,心胸更开阔,恶者自省,减少负能量。善正济世是玉文化的几千年的主题。玉雕同佩玉一样,改变一个人的内心趋于和谐,亲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继而人和人,乃至人与社会,一个国度。所以,当今玉雕业几近沦为腐败文化的象征,成了行业专制主义的“囚笼性奴”,成了市场的“天方夜谭”,沦落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艺术”,甚是可悲!
   佛学中善因善果间因果关系,是大自然规律,一旦被人为割裂,祸害之至,当今实证多多,恕不繁言。
   竺道生“夫象以尽意,得意而象忘”,执著事象就不入“理妙”“真理自然”,“善性者,理妙为善”,善性即佛性,佛性是理妙[13],故顿悟涅槃之境必通过“善”;所以,“善”之道,乃是玉文化和玉雕艺术的核心。就上万年的中国玉文化而言,玉雕显然不同于其它的艺术载体,传播善正能量当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佛文化的识玉观和雕玉观极重视“善”的特点。

《西天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心经》微雕心经
   综上所述,由笔者玉雕作品《心经》的经历开始,用佛学视角说明玉的善正能量,人们如何加持美玉的能量,正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以上诸点,如:佛学“众生皆佛性”义理、佛性的善义、有情众生“人”同无情众生“玉”的共性、有情与无情在佛学上以“善”的通融并合一,两者在佛学里各具生命意识相合等论述,兼济当代学术前沿如:生态学、生命问题、量子物理、宇宙学科等,还有当下“物质皆有意识”等冲击当今科学观念的实验的理论,最终阐释“善”为佛文化识玉观和雕玉观的主要特征。由此,我们大致归纳出以下三个特性:
   一、“佛性”识玉观其实就是充分认识“善”和玉之间的人文生态关系,以慈悲为前提,包括采玉、运玉的过程,必将贯穿人们的善知善行。
   二、雕玉观不能牺牲玉的生态及整体美感和“器世间”“佛性”为代价。既然以善传递和释放玉之能量,视玉“佛性”为人类相同的生命。首先,人通过玉雕艺术,必赋予善正能量的内容题材和艺术思想,以此与玉之温润的能量亲合;其次,佛文化玉雕观不提倡人为过度雕琢,尽量保持玉的根本之韵,以精炼之笔法,尽可能不伤其表相“肌肤”,少伤其“肉”,不动其“骨”,不毁其天性之“神”。技法以线刻、浮雕为主,圆雕为次,慎用镂空,禁用大刀阔斧。
   三、既然如此,无论是宏扬佛文化的玉雕艺术品,还是其它玉工艺品,必充满着善性以保护玉之体量,也必恳求拥玉者、佩玉者、售玉者,内心充盈善爱与玉亲和,蕴藏玉中能量,实现慈悲广度、救度人心、免难吉祥、善正济世等功能作用。《维摩诘经》说:“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故劝导设计师、雕刻家身心清净,心守善正,戒守操行,甚至斋戒诵佛,黜形骸,罢欲望等,如此,才能与玉同体,不侵害其善的秉性和灵魂,从而护佑玉的善之能量。


《西天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心经》作品完成

参考文献:
[1][日]江本胜.水知道答案(2).李炜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28-61.
[2]曾繁仁.讨论生态美学.堂圣元,刘瑞弘选编.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1:134
[3]毛亦农.中国画生态体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119
[4]史晓明,陈曙明.关于当代玉石审美文化转型的理论创新的探讨.新疆艺术,2015(3 ):33
[5][英]斯蒂芬·霍金.图解时间简史.王宇琨 董志道编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133,166.
[6][英]斯蒂芬·霍金.图解时间简史.王宇琨 董志道编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170.
[7][日]江本胜.水知道答案.[日]猿渡静子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77-82.
[8]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72.
[9][英]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商务印书馆,2013:165.
[10]启明.众缘和合佛教和谐观.觉醒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89-94.
[11][英]斯蒂芬·霍金.图解时间简史.王宇琨 董志道编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29,230.      
[12][日]江本胜.水知道答案.[日]猿渡静子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25-27,66,89.
[13]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41,1042.
 
 2016年5月26日初稿于乌鲁木齐
作者简历:
史晓明
,1984--1997年在龟兹石窟研究所(克孜尔)临摹、研究龟兹壁画,1997年9月--2014年在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教授;曾任新疆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美术学2011-2015年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出版《克孜尔石窟艺术论集》、《克孜尔石窟岩画研究》、《新疆当代艺术十年》、《新疆古代书法史》等专著7本;现受聘于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陈曙明,1970年代出生,和田市人,从事玉雕艺术创作二十五年,并进行玉文化及玉雕艺术理论研究,发表多篇论文。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新疆玉雕大师,新疆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十四师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发布人:史晓明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7日 已被浏览 416
返回   
    友情链接: 曙明玉艺| 东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曙明玉|
客服邮箱:shumingyuyi@163.com和595320110@qq.com 客服电话:0991-8528866 邮政编码:830000
乌市经销处: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60号新疆丝绸之路博物馆(新疆古玩城)4楼af-a020
(西安联系人)苏文香:13892807441 13991955093
公司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幸福路88号名家玉器城A110号曙明玉艺  网站备案:新ICP备06000673号
设计制作:东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7-2018 曙明玉 all rights reserved.